从安徽宿州市区向东驱车约13公里,一片巨大的“湖面”映入眼帘,这里就是淮北矿业朱仙庄矿厂曾经的采煤沉陷区。在由中国节能和夏尔特拉(上海)新能源在皖建设的首座漂浮式光伏电站完工前,这里还是一汪无人问津的“废水”。如今,一组组太阳能板构成的“浮桥”列阵于2100亩的水面上,颇为壮观。
作为两淮流域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宿州市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付出了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累计造成的采煤塌陷区就超过十万余亩。为做好生态系统的修复和治理,中节能太阳能协助当地积极推动采煤塌陷区转型发展,摸索出一条清洁能源转型之路。
漂浮式光伏电站是指利用水上浮台将光伏组件漂浮在水面上进行发电的系统电站,符合采煤沉陷区的地貌特征,实现了“变废为宝”和资源的再利用,具有经济性和合理性。
这座装机容量70兆瓦,总投资约5亿元的漂浮式光伏电站共有约194700块PERC高效单晶光伏组件被安装在520000个灰色的“主浮体”之上,组配安装后分布在13个大小不一的浮岛上。
这些光伏组件借由浮体提供的“浮力”平稳地漂在水面上,其中最大浮岛容量为8.536MW。漂浮系统技术方案由夏尔特拉(上海)新能源科技公司提供,总经理丁盛告诉记者,这些浮体并不是简单地漂浮在水面上,项目使用的1500个螺旋锚被埋置在8-15米深处以匹配水体。“项目是根据水域的水情、历年的风力和降水情况,经过严密的力学设计后施工的,保证了每一个浮岛的稳定性。”
2017年8月,中节能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在皖投资的第一个水上漂浮式光伏电站在宿州全面启动建设,2018年9月全容量并网,“项目建成以来安全运行至今,经历了多次台风,稳定性和安全性都经受住了考验。”
汇流箱和四通八达的电缆正在将光能汇聚上岸,并入电网。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的首年全年发电量比设计发电量增加了10%以上,达到了8000多万度电,相当于减少排放碳粉尘1.9万吨,二氧化碳7万吨,标煤2.7万吨,二氧化硫2千吨,氮氧化物1千吨。中节能华东区总经理助理张昕告诉记者,在25年设计寿命周期内,项目可减少排放碳粉尘44万吨,二氧化碳162万吨,标煤65吨,二氧化硫4.9万吨,氮氧化物2.4万吨。
张昕表示,实际发电量高于设计值主要是由于水体对光伏组件有冷却作用,有效提高了发电效率。“水体和光伏组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采煤沉陷区建漂浮光伏电站,不仅能够让‘废水’再生成为全新的电站载体,同时也可最大限度地发挥漂浮光伏的自清洁能力,通过覆盖水面降低蒸发量、抑制水中微生物的成长进而实现对水质的净化。”
2020年,中国向国际社会作出“力争2030年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郑重承诺。随后,这一“3060目标”被纳入“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首次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年度重点任务之一。在宿州市埇桥区朱仙庄镇项目运行良好的前提下,中节能太阳能华东区与夏尔特拉(上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于7月14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强强联手,以科技助推“3060目标”。张昕表示,“希望合约到期后,我们能够继续和当地政府合作,继续为宿州采煤沉陷区的转型发展和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