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行的第八届动力电池应用国际峰会上,国内动力电池生产商、外国驻华大使们共聚一堂,讨论锂电池出口的前景与挑战。今年1-10月,我国锂离子蓄电池出口额同比增长超过40%。作为外贸“新三样”之一,其出口表现亮眼,但高成本、文化差异、地缘政治因素仍是锂电企业出海所面临的挑战。
我国锂电产业出海表现亮眼
作为我国外贸的“新三样”之一,我国锂电产业出口保持快速增长。
海关数据显示,10月我国共出口锂离子蓄电池30,343万个,出口额达4,017,508万元,同比增长18.9%。1-10月,我国共出口锂离子蓄电池303,141万个,出口额达37,989,681万元,同比增长44.3%。
锂电池、电动载人汽车、太阳能电池“新三样”产品出口值已连续14个季度保持两位数增长。前三季度,我国“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7989.9亿元,同比增长41.7%,占我国出口比重同比提升1.3个百分点,达到4.5%。
在行业内卷、产能过剩的背景下,锂电池的出口表现无疑让企业眼前一亮。蜂巢能源执行副总裁王志坤介绍,10月,下游新能源汽车库存预警指数为58.6%,其销量增速也有所下滑。与年初相比,10月底的动力电池价格下降40%,碳酸锂价格下跌约70%。但锂电出口却上涨48%,出口成为众多动力电池企业的新关注点,“卷到国外”成为不少锂电池企业的新出路。
“我们在材料端、装备端的合作伙伴都有非常好的能力,因此我们能倾全产业链之力去服务客户。上下游水平顶尖的企业凑到一起,代表着全球高水平生产线。” 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在大会上表示。
出口之帆驶向何方?
锂电出海,驶向何方?
“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出海’,可西游欧洲,南下东南亚,东望太平洋,密切关注美国市场,同时我们要尝试中东市场。”王志坤这样描述电池企业的出口策略。
王志坤对几个重要的海外市场做了基本介绍。欧洲的碳减排目标推动电动化加速发展,也扩大了其对动力电池的需求;欧洲纬度较高,出于对磷酸铁锂低温性能的担忧,当地更倾向于三元技术路线。
王志坤介绍,北美起步较晚,而《通胀削减法案》或给中国企业“出海”带来潜在限制。日韩的市场增长空间有限,且本地厂商占据主流;中国企业可凭技术及成本优势进入,但难度较大。中东等地区增长潜力较大,市场格局也尚未明确。东南亚及印度的市场潜力较大,且正在积极寻求合作伙伴。
菲律宾驻上海总领事馆商务领事格伦·佩尼亚兰达在大会上致辞表示,菲律宾制定了支持政策以吸引中方投资,例如降低电动汽车和零部件的关税,允许外资100%参与到制造业和可再生能源生产中等。
格伦·佩尼亚兰达表示,预计在2023-2028年,菲律宾对电动汽车的需求将达200万辆,对充电站的需求达6.5万个,电池需求预计为9GWh。
面临高成本、文化差异等挑战
动力电池企业的出海,并非去哪都是“风正一帆悬”,需要直面资金、文化差异、当地政策等方面的挑战。
刘金成表示,海外市场的消费者生活习惯、建厂成本、文化习俗对于企业而言均是不小的挑战。
“在欧洲建工厂的成本会比国内高出许多。去那里建厂要算算口袋里的钱有多少,腰杆有多硬;还有文化融合因素。” 刘金成说。
“等到我们在匈牙利建设的工厂正式投入运营,我们就算在欧洲站住了脚跟。站住了脚跟就有了未来。” 刘金成说。
王志坤也强调,中外存在文化、环境、行为差异,价值观的碰撞将是全球化背景下企业面临的挑战之一。企业要走合法合规路线,尊重彼此习惯与文化,保持良性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