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产业在经历了上半年的疫情、尺寸风波之后,又在下半年迎来了产业链普涨的挑战,如何权衡高成本下的出货目标、业绩及维护客户关系,站在平价上网前夕,这对光伏产业链带来一次严峻的挑战。
有的企业无法消化上游提价带来的成本增加选择了暂停部分产能,有的企业受限于长单条约只能采购高价产品继续生产,产能布局上的战略眼光在此时更显得尤为重要。晶澳科技执行总裁牛新伟在接受光伏們采访时表示,上游涨价让光伏产业链陷入较为被动的局面,上半年受疫情影响终端动不了,下半年生产端顶着压力前行。
涨价风波下的“护身符”
对于晶澳科技来说,这只是成立15年以来的一次小风波。“目前团队也在积极跟客户进行沟通,以降低供应链涨价对生产的压力,尽可能减小对终端客户的影响”,牛新伟表示,作为光伏产业一体化匹配度最高的企业,晶澳产业链覆盖硅片-电池-组件环节,一体化的产业结构抗风险能力更强。
不仅如此,牛新伟强调,晶澳会追求出货量、业绩利润平衡增长的发展目标,力争实现客户、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共赢局面。
侠之大者,讲究的是一荣俱荣。
不同于其他头部企业的倒三角或者细腰线的产能布局,在晶澳的垂直一体化中,到2020年底预计产能可达拉晶铸锭18GW、电池18GW、组件23GW,“水桶腰”式的产能规划已经很大程度上可以抵御此次产业链涨价带来的“危险”。
目前,晶澳在积极推进义乌10GW高效电池和10GW高效组件项目、宁晋基地3.6GW高效电池项目等新建项目的建设进度,稳步扩张垂直一体化产能。
回归到此次涨价风波中,专业化厂商与垂直一体化商业模式优劣势体现的淋漓尽致。在牛新伟看来,目前,龙头的垂直一体化企业利用自身经营优势进一步扩大产能,预计未来产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同时一体化有助于企业进行成本与质量控制,对抗外界风险能力相较于专业厂商也更强,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专业厂商会失去话语权——在某个领域能做到极致的企业都可以活的很好。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迈入平价之后,光伏行业的竞争也将随之加剧,尤其在摆脱政策的约束之后,产业集中度将持续提高。
牛新伟认为,随着光伏行业竞争加剧,头部企业与中小企业经营形势逐步分化,不少中小企业受制于技术、市场、资金等因素,产能利用率较头部企业持续处于低位,将促使光伏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大格局无关尺寸
如果说一体化的产业布局考验企业长远战略眼光,那么关于硅片尺寸、组件功率的纷争便是眼前。但在晶澳科技看来,参与M10硅片尺寸统一的倡导以及600W+生态联盟,这无关尺寸,最根本的目标都是为了进一步降低光伏组件成本,降低光伏发电成本,增强光伏发电的综合竞争力,最终实现客户收益的最大化。
显然,晶澳深谙提高行业竞争力之道——降低度电成本才是正道。
在今年组件功率大幅度跨步以及尺寸繁多的情况下,晶澳率先启动了545瓦组件的量产。“大尺寸硅片的应用是提升电池和组件功率的有效途径,但组件的尺寸不可能无限制的扩大,因此硅片尺寸的扩大也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如组件版型匹配、辅材供应、工艺设备升级、组件性能表现等”,牛新伟解释称,晶澳综合考虑以上情况,基于当前上下游的发展程度推出DeepBlue 3.0超高功率组件,未来也将结合市场端的需求适时推出合适尺寸的高效产品。
变与不变的真理均需要依托行业发展的节奏,在晶澳看来,当下545瓦的组件是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一款产品,所以晶澳选择将545瓦的组件快速实现量产,到2021年底,晶澳对该系列产品的规划产能约为20GW。
众所周知,组件功率的提升有利于系统端度电成本的下降,但从投资企业的角度来看,一个新产品的量产能力有多大也是攸关项目生死存亡的关键,尤其是这两年涉及到平价项目抢装的情况下,按时供货是保障项目并网的关键。从新品推出到快速实现量产,没有噱头没有水分,晶澳科技正身体力行的践行着“客户至上、股东优先、员工受益”的公司理念。
而在行业看来,这也是一家异常“稳”的光伏企业,出货量连续多年稳居全球前五位。从多晶到单晶,再到PERC及新的技术储备,晶澳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从大同一期领跑者的组件供货商NO1,到海外出货的不断攀升,这看似理所当然的背后,蕴藏着晶澳成立15年来的管理之道与战略眼光。
2020年是晶澳科技回归A股后的第一个完整财年,光伏行业也经历着多重考验,引用某券商分析师的话,“每天都在变化”,期待这家老牌光伏企业乘风破浪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