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大嘴君特邀能源行业观察者吴婧涵撰文,吴婧涵系国际环保NGO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
疫情之下光伏发电逆势上扬
随着经济活动复苏,新冠疫情对电力需求的影响正在逐步消退。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 ,5月份全国电力生产明显加快,发电量达593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3%,但整体来说,截至5月份,我国今年发电量共计27325亿千瓦时,电力生产依然同比下降了3.1%。具体来看,5月份火电发电量同比增长9.0%,水电发电量下降16.5%,而太阳能发电量同比增长7.1%,继续保持着开年以来的上升势头。
光伏发电之所以能够在疫情冲击之下持续逆势上扬,主要原因有二:
(1)逐渐增强的电网消纳能力和发电成本优势使得光伏发电在需求侧占比稳步提升;(2)整个行业的整合转型和不断完善有利于延续光伏产业在各类电源中的突出优势。
全国新能源消纳监测预警中心按照最新发布的《国家能源局关于2020年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2],对2020年风电、光伏发电新增消纳能力开展了测算评估工作。按剔除一季度限发电量情形测算,2020年全国风电、光伏发电合计新增消纳能力8510万千瓦,其中光伏发电新增消纳能力4845万千瓦[3]。虽然各产业自3月起逐步复工,但由于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我国全年的电力需求是否能够继续保持增长依旧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此时增加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的消纳能力,提升清洁能源发电在需求侧的占比,除了国家能源转型的政策引导之外,光伏发电日益明显的成本优势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根据彭博的统计测算结果,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光伏平均度电成本降至0.38元/千瓦时,已经低于煤电的平均度电成本0.40元/千瓦时[4] 。
2014-2019光伏发电与煤电成本对比(数据来源:彭博数据库)。@Greenpeace
随着技术提升和产能扩张,光伏产业已经迎来了重要转折点。工信部电子信息司于5月29日发布了《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0年本)》(征求意见稿)[5]。与目前仍在执行的《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18年本)》相比,《规范(2020年本)》在生产布局与项目设立、工艺技术及资源综合利用及能耗三方面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新规范的根本目的是加快行业优势产能替代、鼓励光伏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在供给侧缩减产能,提升质量,而不是盲目扩张产能,这其实更有利于我国光伏存量向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阶段光伏企业需“质量”转型
“十三五”期间,光伏发电发展过于集中。按照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全国光伏发电并网装机要在2020年实现 1.1 亿千瓦以上的规模[6],然而截止2019年,全国光伏累计装机已达2.04亿千瓦,远超规划目标[7]。与此同时,光伏制造行业大量产能处于待释放状态。一味强调扩张产能,追求数量,不利于光伏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应更注重光伏业的发展质量。
2014-2019我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数据来源:中电联. 2014-2019全国电力工业统计快报)。@Greenpeace
总体来看,今年光伏行业的发展形势对于小规模企业来说是利空 ,但对于大规模龙头企业来讲是利好,意味着在存量光伏中,集资本技术规模于一身的光伏产能有价有市,龙头效应愈发明显。
当下,国内疫情形势仍不明朗,补贴退坡,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变化等对光伏业的考验仍将继续,光伏行业需要的不再只是产能扩张,更需要进一步降低成本以及提升品质,来带动整个行业在转折点完成跨越式成长。在硬成本不断下降的同时,软成本已经成为制约光伏产业发展的关键障碍。
对大多数民营光伏企业而言,资金成本、管理成本高严重影响了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近年来,包括绿色债券、绿色信贷、气候融资等一系列金融创新政策的实施皆旨在进一步推动可再生能源产业软成本的下降。促进这些金融工具更好地发挥作用,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将为可再生能源产业未来发展奠定更加夯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