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以隆基股份(601012.SH)为首的一批光伏企业扛起行业大旗时,另一批老牌企业逐渐掉队。
连续两年扣非净利润亏损、市值腰斩,中利集团(002309.SZ)在面对投资者的质疑时也颇为无奈。这家曾经百亿市值的光伏龙头企业,如今陷入了困境:业绩不断下滑,资金压力不减。
第二大股东“割肉”
9月8日,中利集团发布大股东预减持公告,其持股9.02%的大股东江苏新扬子造船有限公司(下称江苏新扬子)拟计划减持3574.33万股股份,占总股本4.10%。
记者查询持股信息发现,江苏新扬子为中利集团第二大股东。该公司于2017年参与中利集团定增时入股,彼时认购价格为每股13.35元。2018年1月22日,江苏新扬子所持股份上市,并于一年后限售解禁。
解禁后的江苏新扬子并未减持其持股,但中利集团此后的股价一路下滑。
事实上,中利集团此前也跻身百亿市值俱乐部。2015年上半年是中利集团上市以来最高光的时刻,在牛市刺激下,该公司市值一度逼近200亿元。尽管以后有所回调,但在2018年,该公司总市值一度企稳在100亿元上方。
转折点始于2018年的一次重大资产重组。这年2月份,该公司发布公告称拟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股票停牌。随后,悬念揭晓——中利集团计划采取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国内动力电池头部企业深圳市比克动力电池有限公司(下称比克动力)股权,交易规模超过百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当这项资产重组推进时,中利集团还同时斥资现金增持比克动力。
记者查询历史公告发现,中利集团先后两次累计斥资5.5亿元现金增持比克动力股份,成为后者持股逾8%的大股东。但令人遗憾的是,资本市场更为期待的重大资产重组经过近一年的发酵后,却宣告终止。
值得一提的是,在推进上述股权收购时,中利集团因交易所停牌规则而不得不到期复牌。但这一复牌也开启了股价下跌的通道。近两年时间内,该公司股价跌破10元/股,并一度触底至5元/股。
低迷的股价对于江苏新扬子而言,并非好事。截至9月8日,该公司报收6.10元/股。若以2018年1月22日定增新股上市时为参考,中利集团的股价至今已经跌幅达56.49%。这也意味着,此时抛出减持计划的江苏新扬子无异于“割肉”离场。
主业连续亏损
中利集团的股价“失利”与其基本面的“失色”密切相关。
今年上半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7.78亿元,同比下滑34.11%;亏损2.60亿元,较去年同期由盈转亏。
中利集团主营业务为“光伏+电缆”两项。其中,光伏板块业务营收占据半壁江山,主营包括光伏组件、电站投资等。今年上半年,中利集团及上下游产业链遭遇较长时间停工,且二季度海外疫情的暴发使得该公司光伏组件海外销售遭受影响。因此,中利集团上半年出现明显亏损。
实际上,自2018年以来,中利集团主营业务盈利能力不断下滑。
2018年,该公司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亏损2.73亿元。2019年,这一亏损数额扩大至4.26亿元。从单季度的数据上看,中利集团今年第二季度亏损0.80亿元,较一季度有所减亏。但今年能否实现扭亏,仍存不确定性。
从财务上看,中利集团目前的主要问题应收账款高企、短期债务压力较大。
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利集团应收账款账面余额56.55亿元。值得一提的是,中利集团的应收账款曾一度高达100多亿元。2018年底,该公司应收账款期末账面余额为110.08亿元。其中,计提坏账准备约16.33亿元。
布局光伏扶贫项目的中利集团通过此前不断加大下游电站投资,一度成为国内光伏电站规模靠前的龙头民营企业。2018年,国内光伏产业遭遇一次重大考验。补贴的延迟以及扶贫项目政策的变化,使得中利集团垫付的大量资金无法及时收回。而确保回款,也成为近两年来中利集团改善财务结构的重中之重。
从数据上看,2018年至今,中利集团应收账款回收初见成效。但部分状况成为坏账也成为事实。今年上半年,中利集团坏账准备高达10.44亿元,计提比例达18.45%。
需注意的是,尽管目前中利集团手握33亿元货币资金(不含受限制资金),但其同样面临着短期借款数额较大的债务压力。
财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该公司短期借款余额为43.53亿元,半年利息费用为2.1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