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7年成为光伏产量第一大国,“贸易摩擦”这四个字,就成为中国光伏业躲不掉的“劫”。
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描述,2008年金融危机时,行业内很紧张、很心慌;到了2011年到2013年欧美“双反”,行业悲观得“好像没有明天了”一样;而到了2018年,面对贸易摩擦的升温,企业在经营管理和财务运作上都更加成熟,应对也更加从容。
记者梳理发现,光伏企业主要通过海外布局产能、出口市场“去中心化”等策略挺过危机。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CPIA)数据显示,2010年至今年三季度,我国光伏产品累计出口约1400亿美元。该协会还预计,今年硅片、电池片、组件等出口量预计可创新高。
而在“531”新政影响下,国内企业将电站开发、EPC、运营服务、储能业务等向海外拓展布局,行业正掀起新一轮“走出去”热潮。
对美出口占比锐减九成
过去十年的海外布局显示,中国光伏企业容易扎堆,出口额激增,遭遇“双反”,而后退出。
目前,全球光伏主要市场欧盟、美国、印度都曾对我国发起贸易摩擦案件。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查询公开资料发现,欧盟2012年开始就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了“双反”调查,2013年起开始征收高额关税。直到今年9月3日,欧盟对华“双反”措施、中欧光伏最低价格承诺协议(MIP)才结束。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的数据显示,从2013年起至今,光伏组件出口欧盟数量不断下滑,2017年降至2013年的两成,占总出口比重仅3.9%。
2011年和2014年,美国曾分别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两次“双反”调查。2018年确认通过201条款,对全球光伏电池片组件额外征收30%的关税,针对中国的产品关税清单中包含光伏设备。
CPIA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对美国的光伏组件出口仅为2733万美元,在106.7亿美元的光伏组件总出口额中占0.26%,同比锐减90%以上。
印度则曾在2012年、2017年两次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今年7月印度光伏保障措施案作出裁决,贸易救济总局建议征收两年保障措施税,第一年征收25%,次年上半年征收20%,下半年征收15%。
来自主要光伏市场的贸易摩擦,迫使中国企业在海外布局产能。11月22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勃华在中国光伏行业年度大会上介绍,超过20家中国光伏企业通过合资并购、投资等方式在海外布局产能,主要集中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
电池片、组件的海外产能三年增长150%以上,硅片、逆变器、光伏玻璃等配套产品产能海外布局也开始增多。
同时,对外出口市场逐渐形成了以新兴市场为主的“遍地开花”局面。CPIA数据显示,光伏产品出口市场集中度持续下降。今年前10月,组件出口总额中,印度占15.8%,日本占14.0%,澳大利亚占10.7%,墨西哥占10.4%,乌克兰占4.3%。
瞄准新兴市场
记者了解到,光伏行业正掀起新一轮“走出去”热潮。
这轮热潮的特点是海外布局的领域更加丰富,包括电站开发、EPC、运营服务、储能业务等。
阳光电源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2006年阳光电源就向日本输送了首批储能设备,截至目前公司全球累计参与储能项目超过650个。今年上半年,阳光电源储能业务先后拿下欧洲、北美、日本等海外市场多个数十兆瓦时大单。
正泰集团旗下的正泰新能源,2009年投资国外电站,先后在北美、欧洲、南非以及印度、泰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投资建立了几十座海外光伏地面电站。
今年11月,正泰新能源在荷兰建设的一座15兆瓦太阳能电站已完工。
正泰新能源董事长仇展炜向记者表示,公司非常注重风险控制,海外投资大部分在荷兰、韩国等发达国家。他提醒,海外投资一定要摸清当地的政治不确定性,注意利率、汇率等金融风险。
市场方面,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向记者表示,明年公司海外市场的比例将增加,主要是东南亚、欧洲、印度。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王贵清分析称,欧盟“双反”措施终止将扭转欧盟出口下跌势头,明年预计将开始回升。曹仁贤则表示,印度政策调整后,印度市场明年预计好转。
新兴市场方面,王贵清称,墨西哥将带动拉美市场增长,中东、北非地区市场“多点开花”,澳大利亚、韩国市场将保持稳定增长。“光伏企业对新兴市场应提早布局,如智利等国家与全球五十多个国家都有自由贸易区,企业可以利用自由贸易区的概念,规避‘双反’的风险。”
此外,王贵清还建议,优秀EPC企业和全球优秀光伏制造商是极具竞争力的组合,央企、私企应发挥优势互补共同出海。
光伏企业还应坚持技术优先。王贵清称,目前通过双玻高效组件集成跟踪支架在部分地方已实现平价上网,鼓励项目招标采用高效技术产品,从根本上杜绝恶性低价竞争现象。
此外,他表示光伏企业可将自身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融合,加大在“一带一路”沿线新兴市场开拓脚步。“商务部、行业协会与光伏企业可以协同配合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共同促进光伏行业有序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