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能源补贴是G20峰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4月举行的化石能源补贴国际研讨会上,专家们第一次把补贴的事掰扯的这么清楚。非化石能源也被扯了进来。不过,这次也不算躺枪。
中国社会科学院全球能源安全智库论坛秘书长刘强:
能源一直是中国的瓶颈部门,我们一直到2012年还在拉闸限电,一直是瓶颈部门。在这个过程中对于能源安全给予了很高的重视。在这种重视之下对它有很大的倾斜,这种倾斜也可以说是一种补贴,为什么?
因为计划经济时期那个钱就是国家投了,由于剪刀差,比其他产品价格高,比农产品价格更高。这就是一种补贴。
在市场经济时代,能源补贴的形式应该是大家比较熟悉的。
第一,对生产领域的补贴。
我们有土地和生产环节的补贴,用于生产的土地价格被压的非常低,比较中国和国外的话,国外一个项目从获得土地到最后能够实施这个项目,应该说要付出很大的土地成本,还有环境成本,还有谈判带来的时间成本,经常十几年才能谈成一个项目开工。
在中国,土地由政府直接拿过来,无偿划拨给企业,尤其能源领域都是国有企业和中央企业,直接拿过来土地以后,这对企业来讲是非常大的成本节约。
环境成本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对环境的规制比较低,由此带来的也是一种企业成本的减少。这是经济学里讲的社会成本和企业成本的差距。
这两块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大的隐性补贴,不是由政府直接给企业钱,而是政府的力量让企业节约了很多的金钱,包括时间的成本。
第二个是资本补贴。
以前是国家投资,在市场经济时代,国有企业融资成本非常低,远低于社会平均成本,更低于民用企业的成本。而且它形成不良资产之后,可以由国家对它进行不良资产剥离,把优质资产留下,这带来资本的补贴。
因为能源项目经常上百亿投资,资本补贴如果有5%的利差,比如国有企业可以4%的成本拿到融资,民营企业最低也在8%以上,如果这4%去乘以100亿,4个亿也出来了,实际上远不止于100亿。能源总投资是万亿来计的。
第三个是现在未必注意到的,实际上是公共财政购买的能源服务。
如果我们看中国的投入产出表的话,由政府部门购买的能源服务的比例挺高的。这实际上是另外一种担保,也可以视作一种补贴。
这些都是广义补贴,而不是政府直接的,曾经也引起过争议,现在他们也在提,油价太低了,需要补贴,这是大家都看得到的。
看得到的补贴往往是很小的数,这背后隐藏的前三项实际上才是更大规模的补贴。
能源补贴对经济结构和社会分配是很大的扭曲
在中国能源领域,尤其石油和天然气领域,远远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
市场经济学理论来讲,竞争最充分领域的利润率应该是社会平均利润率。在中国竞争最充分的领域就是服装行业、纺织行业,纺织服装行业的利润率代表社会,如果大家完全竞争的话,它的利润率也就时5%-6%的水平。
但是有两个最高的,最高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当然,这是2013年的数据。
在正常的,没有遭遇到国际低油价的情况下,它的利润率达到46%,由于它在成本上够节约,它的利润率更高,唯一跟它相比的是烟草,烟草是33%的利润率,这是社会结构的一种扭曲,这种扭曲是我们要面对的社会成本。
任何对生产的补贴都是错的
我有一个观点,我觉得从经济学理论上是完全成立的,任何对生产的补贴实际上都是错误的。为什么?
生产是典型的企业行为,企业需要承受它的决策是否对错,它是否能够盈利,而且任何的补贴一定是一个扭曲,因为你相当于从一个部门拿到钱给到另外一个部门,无论是对传统的能源行业还是对新能源行业,这种补贴实际上都是对社会分配的扭曲,对资源配置的扭曲。
虽然说我们经常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比如说对传统行业叫战略支柱产业,对新能源行业叫战略新兴行业,但其实是有严重后果的,对传统能源行业的补贴就造成了我们生产过度,而且产能过剩。
补贴的恶果不仅发生在传统行业,也发生在新能源行业
为什么现在我们讲供给侧改革,这就是产能过剩。不仅发生在传统行业,也发生在新能源行业。
2012年以来的光伏几次危机实际上表现出来都是一种过剩,而且这种过剩是由于补贴造成的,尤其对生产领域,包括对土地和环境的补贴,造成了它非常小的代价就可以形成很大的产能。
这个产能一旦形成之后,就去搞恶性竞争,国内市场没有启动就会到国际上去销售,最后一定会导致整个行业的崩溃,失去良性发展的动力。
过低的门槛会让品质不好的产能也迅速形成,迅速进入市场,这是我们这些年一直出现的情况,也是没有好好总结的一种代价。
补贴是对能源安全的根本破坏
原来能源安全政策一直讲中国要立足国内资源,所谓国内资源就是以煤炭为主来维护能源安全,保障能源供给。但是我们在这种对生产的过度保护和补贴的情况下,导致我们煤炭资源已经过快的消耗。
我们一直号称地大物博,直接证据就是中国煤炭多少,但实际中国煤炭情景远不止如此乐观。中国的煤炭总量是第三位,而且不是消耗之后第三位,原来就是第三位,美国和俄罗斯都比我们多,原来前苏联在的时候比我们还要多。
再看储采比,现在我们仅剩三年,不到2020年我们就没有煤炭了,如果没有新的储量出现的话,维持现有产量不变的话,等不到那个时候,从煤炭行业领域来讲,1500米以下的煤炭基本上不能开采了,它已经不能作为可用的储备来计算。
国内的煤炭已经不可靠了
所以说能源安全需要做一个重新的思考,我们不计代价的依赖国内资源去维持超出国内需求的生产,我们是第一出口大国,含义就是我们在为全世界生产。
我们在高峰时期几乎主要产品50%左右的产能是在中国,50%左右的产量也在中国,我说的是制造业产品。比如电冰箱、洗衣机,基本上是50%,有的时候60%是中国提供的。现在汽车我们也是第一生产大国,不止为中国生产,还为全球生产。
这导致能源资源过量消耗,对我们未来的能源安全是一种透支。所以我们现在要思考的是,我们未来国内的煤炭已经不可靠了。
我们现在上大量煤化工、煤制气,实际是完全错误的选择,排除它的环境污染、资源代价、社会代价之外,对能源的过度消耗实际是透支未来的能源供给能力。
去产能最直接的办法是减少补贴,对新能源的环境影响一样要征税
现在能源方面也存在产能过剩,供给侧调整,我们最重要的任务是优化能源结构,通过优化能源结构来保障能源安全。
如何来去产能,最直接的建议实际上就是要减少各种各样的补贴,包括暗补,跟土地和环境成本相关的暗补,直接的就是税收,比如对排放征收税收,这是最直接的办法。
不只是对传统能源,对新能源产生的各种环境影响一样要征税,只有征税才能把成本有一个重新分配。
要实现税负在各个部门的再平衡
我们原来大量的税收成本加在了下游制造业,加在了居民头上,而对上游综合来讲,税收成本偏少,也会有增值税,因为大量环境影响是由上游造成的,而对它的税收负担过低。
所以造成了上游利润很高,下游是在生存线上。只有在这一点上实现它的再平衡,前些年经常讲经济再平衡,现在提的少一点,其实还是再平衡的过程。税赋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再平衡。
我们经常提的是税收重新分配,保证总体税赋不要变化,而不是增加一个新的税种而没有减旧的税种,比如增值税现在营改增,要保证不增加企业和社会的成本。
但如果从去产能角度来讲,税收是一个最直接的手段,税收和补贴是一正一反,是一回事。原来我们要把这个补贴取消掉,就会变成直接的税收,也可以说不是税收,因为你企业本来就造成了这样的环境损害。
利用国际能源资源是降低补贴的有效办法
第二个建议是加速能源之间的转换,包括煤炭的替代过程。
第三个是要发展智能电网,智能电网的含义是会减少,如果真的建设好的话,它可以减少传统能源,尤其煤的消费。西班牙的风电可以达到20%,基础就是对智慧电网的提升。
第四个是建立和完善产业补贴评价体系,评估真实社会成本。
最后一个是,利用国际能源资源是降低生产补贴的有效办法。在国内只要有生产这个补贴就很难去掉,因为有各种各样的利益纠葛,包括工人下岗的问题,但实际现在国内的资源已经不够了。
而且国内煤炭在品质上不如国外,含硫含磷都比较高,包括汞,利用进口煤炭替代,也可以利用现在油价比较低,天然气价格比较低的时候,发展天然气。这些东西都是减少国内补贴。如果采取这些办法,我们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包括改善空气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维护国家能源安全,都是可以做到的。
在利益的分配上,下游行业享受的太少了
从制造业来讲,它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础,一个国家不应该把它的基础放在资源性行业,也不应该放在房地产上,应该放在制造业行业上。只有制造业腾飞才是中国经济的腾飞。
前十年我们走了一点弯路,但也不能说完全错误。应该说,在利益的分配上下游行业享受的太少了,这也是中国一直创新搞不起来的一个原因,把下游行业搞的生活在生存线上,死亡线上,它就不可能去搞创新了。
如果说通过化石能源补贴政策,在社会的利益重新分配上,做出有利于下游行业,有利于制造业,最终也有利于消费者的选择,我认为是非常好的。
发改委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
需求侧没有出问题,市场永远是对的
要正确的解读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并不是说需求侧出了问题,并不是如此。
需求侧没有出问题,市场永远是对的,只要搞市场经济的人就要明白这一点,市场永远是对的,你的供应出现问题就要进行供应侧改革,供应无法满足新的市场需要了,所以我们必须进行供应侧改革,来实现新的市场需求。
举一个特别简单的道理,为什么现在提供应侧改革,在2002年的时候不提,在1992年的时候不提?
因为那时候是严重短缺的,包括2002年、2003年,2003年出现电力的严重短缺,现在是什么东西都多了,过去政府在做少的时候是有办法的,比如不够就生产。现在多了,多的我要做好的东西,把坏的东西弄掉不要的时候,没有办法了。
你生产的东西,供应的东西,必须是符合市场发展的,现在供应多了消纳不了,就要进行供应侧改革,生产市场需要的东西。
市场永远是对的,你供应的东西必须符合市场需要,你引导市场也行,改变市场也行,这是我简单的评论。所以对于能源来说,电力体制改革也好,必须符合中国市场化改革推进的进程,单独冒进是不可能的。
中国的算法是不同的,好多东西是政府安排的
其实在G20框架下也好,中美对话谈的化石能源补贴主要是贸易保护角度来看,这个补贴只是作为你本国国内并没有太多限制,是公平的贸易前提下的东西。
中国的算法是不同的,中国现在还不具备一个真正的市场经济竞争基础,好多东西都是政府安排的。
比方说火电的价格是国家核准的,你多做一点我就额外提一个要求,这没有违反市场规则,也没有犯错误,原来四毛一电价不脱硫,四毛二就脱硫,国家核准电价是按照这个标准核的,你如果要提新的标准我就要提新的要求。如果不是这样,都是竞价上网,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所以说那个补贴算不上补贴,你把它硬称为补贴就不太对了。
举一个例子,中国的油气很多LNG长单,远远高于目前市场价格的水平,继续按这个高价去卖,算不算市场补贴?如果算的话就是天价了,这个东西是非市场行为的东西,你把它硬拉为补贴就没法说了,在同等的条件下去看补贴才能说清楚,否则说不清楚。
骂三桶油解恨,但决策者行为和企业行为要分开
实事求是讲,把方法学东西搞清楚,把补贴搞清楚,分清企业行为和政府行为。
首先要把化石能源补贴概念搞清楚,别是鸡同鸭讲的情况,把补贴定义搞清楚。第二个是把补贴方法学搞清楚,方法学指的是不同机制下用什么方法来计算你的补贴才是合理的。
举一个例子,我2007、2008年和美国人吵架,把军舰开到波斯湾维护和平算不算化石能源补贴,他们都笑了。
所以方法学要搞清楚,不同体制不同机制条件下补贴计算方法学是不一样的,哪些是政府做的,哪些是企业做的,不能把政府的错误归到企业,也不能把企业的错误归到政府。
我们骂骂三桶油挺解恨的,但没想到三桶油的很多错误是因为政府。他们不是决策者,这是决策者的错误,或者决策者的行为和企业的行为要划分开。
实事求是讲,把方法学东西搞清楚,把补贴搞清楚,分清企业行为和政府行为,补贴批评的是政府行为,不是企业行为,政府补贴不是企业相互补贴。
一定要搞清楚政府哪错了,政府哪个地方是不对的,政府哪个地方是需要完善的,把这些东西找出来,包括垄断也好,这都是政府规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