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新政初步成型,在“全面竞价”的主旋律下,光伏企业竞争更加激烈,光伏全产业链也进入降本增效的加速期。光伏组件作为光伏电站系统的核心,重要性不言而喻,其“竞争力”与硅片、电池片 、组件封装各个环节密切相关。哪些技术是平价上网大环境下的首选?且从当前光伏产品各环节的先进技术窥探一二。
光伏组件各环节先进技术汇总
一、硅片
硅片处于光伏组件生产的上游环节,在组件的成本构成中占35%-40%,提升硅片的技术对于降低成本、造就更领先的产品有重要意义。
上述技术路线中,158.75mm大尺寸单晶硅片是近来受到企业热捧的最新技术,包括晶澳太阳能、晶科、天合光能、协鑫等一线企业均有涉足。提升硅片尺寸使得产品有更大的受光面积,从而提高单位时间产出的电池、组件功率,使得分摊到每Wp的配套设备、人工等其他成本减少,系统成本得到降低。
虽然大尺寸硅片能带来功率的提升,但找到合适的尺寸也是关键点之一,经测算,158.75mm从硅片到组件各环节的改造费用是最低的,相比更大尺寸硅片也更容易实现,能够使整体成本下降,这也是为何当前多数企业选择158.75mm这个尺寸的原因。
二.电池片环节
电池片是光伏组件的核心部分,其性能直接决定了组件的功率和效率水平。当前光伏市场上先进的太阳能电池技术可谓百花齐放,各种产品独具优势。
在如上技术中,PERC技术是目前最成熟的高效电池技术,且PERC电池可以和多重组件技术相结合,叠加双面双玻、半片、MBB、叠瓦等技术后,可实现更高的功率。
PERC之外, IBC、HJT、MWT、TOP Con等诸多技术也活跃在市场中。但就目前市场发展而言,HJT电池受制于生产成本、国产化进度和产线不兼容性等多种因素。IBC电池成本高昂,当于普通电池成本的2倍,其大规模发展还需要时间。
三、组件环节
对于光伏企业而言,更高的发电效率、更低的度电成本无疑是实现平价上网的最佳途径,这也对光伏组件的技术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众多企业将多个高效技术路线与电池产品相互叠加,实现1+1>2的效果。在上述硅片-电池片-组件链条中,将各个环节的高效技术叠加是否就能产生最佳组合呢?实际上,高效电池组件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与其技术成熟度、实现量产的速度以及生产成本密切相关。
各高效、电池组件的兼容性如下图所示:
在上述技术中,MBB技术近来频繁出现在大众视线中,相较于目前市面上主流的5BB产品,其多主栅特性可以使断栅、隐裂影响大大减小,特别是九主栅技术,是增加功率与降低串阻的最优设计,同时提升电池有效受光面积,还可极大减少银浆耗量,将组件功率提升5-10W,最终降低度电成本。
MBB技术发展路线图
半片电池自2017年起逐渐兴起,该产品在环境适应能力上更胜一筹,串并联相结合的电路设计使得电池内部功率损耗降低,具备更高的转换效率,更优的温度系数,即使被遮挡一半,仍有50%的功率输出。
据测算,在PERC电池上叠加半片技术功率增益可达到5~10W,在PERC+半片电池基础上叠加MBB技术功率增益可扩大到最高15W。目前,一线厂商晶澳太阳能、天合、晶科等企业已经拥有该类技术叠加的高效产品。
迎平价上网大潮,哪些高效组件备受企业青睐呢?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汇总了当前一线光伏组件企业的技术储备,从下表可以看出,除了双面发电、双面双玻、半片、叠瓦、多主栅等主流技术外,部分企业也在积极布局多主栅+半片,多主栅+半片+双面双玻组件。
半片和叠瓦是近两年兴起的新型产品,与常规组件生产工艺流程相比,半片组件只需添加激光划片设备,在串焊前将完整电池片一分为二,全程全自动裂片与传输,并对串焊机稍加改造,即可实现大规模量产,是组件新上产线及老产线升级的首选方向。
叠瓦技术将电池片切片用导电胶互联,省去焊带焊接,减少遮光面积和线损,节省空间,比常规60型组件多封装13%的电池片,功率提升超20W以上。但叠瓦技术和现有组件封装技术的兼容性较低,将会增加一定的成本,同时还存在专利风险。
业内人士认为,将九主栅与半片、PERC单晶技术叠加的光伏组件是目前最高效的产品之一,该产品不仅具有更高的功率,更高的效率,更优的温度系数,还可有效降低系统成本。在市面上,晶澳太阳能等技术领先企业已经开始大规模推广九主栅半片PERC单晶高效组件,为迎接平价上网带来又一有效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