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省保定市,位于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英利集团生产车间一片忙碌和热火朝天的景象,现代化的生产流水线全速运转,工人们正加紧生产太阳能电池组件。有关负责人士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对市场前景表示乐观。
与上述厂区相距不远,一座新建晶体硅生产基地正在进行设备调试,一期年产3000吨多晶硅工程即将于10月投产,并计划年内启动二期6000吨工程建设,争取早日建成年产1.8万吨多晶硅生产基地。几乎与此同时,同样位于保定市的“天威保变”对外宣布,天威四川硅业年产3000吨多晶硅项目开始投料试生产。
就在全国各地大干快上,争先恐后地发展新能源项目之际,8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突出,多晶硅、风电等新兴产业也出现重复建设倾向。
有媒体报道,太阳能产业的主流企业开工率只有六七成,今年多晶硅产能会达到需求的两倍,目前的多晶硅产能可以满足2020年国内光伏市场的需要。
但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最近在江苏徐州和河北保定的光伏企业调查采访过程中发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良好,不存在开工不足问题。
位于徐州市的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下称中能硅业)是目前亚洲最大多晶硅生产企业,产能今年预计将达到8000吨,“如果市场好的话,我们还会有一万吨的多晶硅扩产项目。”该公司行政部经理黄志阳对本报记者表示。
眼下,无论是在中能硅业还是在英利集团,工人们都被分成四班不分昼夜轮流生产,两家企业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均表示,即使这样也还是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与此同时,两家企业都在进行扩张。中能硅业计划到2010年,多晶硅产能达到2.1万吨;英利集团则计划将太阳能电池组件产能从600兆瓦提高到1400兆瓦。
黄志阳告诉记者,中能硅业现在开足马力生产,一个月产量是1000多吨,生产出来的产品随即就被客户运走,“订单已经把我们的产量全订走了。”黄说,在金融危机比较严重的时候,公司曾经出现过少量库存。随着市场回暖,黄志阳对光伏产业的前景也日益乐观。
在英利集团,情况也非常相似。为应对金融危机,该集团实施了“三大战役”,不是收缩战线,而是主动出击,提出从7月1日起大干90天,实现销售180兆瓦的目标。公司预计全年将完成销售450-500兆瓦,全球市场份额提升至10%-12%,较去年相比大幅增加。
英利集团对硅料的需求较大,过去一直没有自己生产而是靠购买硅料加工成太阳能组件,往往受制于人。负责该集团媒体事务的李伟经理表示,上马多晶硅项目主要是为了延伸产业链,完善企业自身配套功能,即使投产短期内也无法满足自身生产的需求。
近年来,地方政府对发展新型可再生能源非常重视和支持,为了抢抓机遇,各地均在“赛跑”,新能源产业“到处开花”以致给人一哄而起的印象。
“现在一提光伏产业项目就是多少兆瓦,实际上不光是规模,还应该重视科技含量,政府应该做好引导,制定一个行业门槛。否则,会把这个行业做滥。”保定市发改委交通能源处副处长张惠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不无忧虑。
张惠娟告诉记者,她不看好单纯多晶硅生产企业,令她同时感到忧虑的还包括新能源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欠缺,光伏和风电核心技术都没有真正掌握,产能出现一定程度过剩和部分企业存在污染问题等。
“多晶硅企业是否存在污染,跟提纯技术和工艺流程有关。”她说,英利投资120多亿元多晶硅生产项目,采用的是世界先进技术和设备,她并不担心,担心的是一些实力较弱、技术和设备落后的硅厂存在高污染、高耗能等问题。
黄志阳认为,当前处于能源革命初期,未来几年,全球光伏产业增长率至少将保持在30%左右。“未来4-5年,太阳能发电设备需求量将是2007年全年增量的5.8倍。”她说,从意大利、保加利亚、韩国等国家市场反馈来看,金融危机已逐步见底,需求出现反弹,“可以说光伏产业现在才开始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