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限制进口劣质太阳能产品 指“中国造”假冒伪劣寿命只有几个月
从外媒近日的报道中了解到,印度准备限制进口劣质太阳能产品,预计将对中国商品产生冲击。
印度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部的联合秘书Tarun Kapoor在旗舰工程“Lightinga Billion Lives”的会议上表示:“我们正在对太阳能进口产品制定质量标准,从法律上严格把关质量,限制劣质产品的进口。”
他表示之前部门的工作内容主要是给太阳能产品提供补贴,现在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把控产品的质量标准上。
印度太阳能市场迫切需要质量方面的规定。中国太阳能电池板和其他太阳能产品质量差,使用寿命只有几个月,而且假冒印度产品。据印度企业家称,中国商品占了印度太阳能市场60%的市场份额,因为他们的价格比印度便宜近一半甚至更多。对此,Kapoor表示:“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部已经在重点关注质量标准问题,我们将停止补贴模式,严查商品质量,确保市场上不会出现低劣产品。所有企业都要发挥自己的作用,我们现在需要提高这种意识。”
印度的太阳能市场是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市场。目前印度的太阳能产能达5000兆瓦,目标到2022年产能10万兆瓦。
Lightinga Billion Lives工程的目标是让1000万人到2018年能用上太阳能,这项工程由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部和能源与资源研究所共同主持。
2. 日本光伏上网电价补贴4月起将下调11%
日本经济贸易工业部宣布,从4月1日起,日本的太阳能项目上网电价补贴(FIT)将下跌11%。日本的上网电价补贴方案将持续运行长达20年之久。
日本蓬勃发展的太阳能市场4月起,上网电价补贴将下调11%。规模超过10kW的太阳能电池阵列补贴将从现在的每千瓦时27日元下调至每千瓦时24日元。
上网电价补贴下调11%与行业专业人士给出的意见相吻合。
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预测,在2016年预计将光伏装机量将达14.3GW。
比2015年的新增装机量12.3GW有所增长。如果目标达成,日本太阳能部署量将创新高。
3. 多晶硅价格回升至12万元/吨 美欲迫使中国放弃对美多晶硅反倾销措施
从公开信息获悉,2016年以来,国内多晶硅价格发生整体回升,目前已至人民币12万元/吨。
而这一消息很快被海外多晶硅企业加以利用,据了解,近期便有美国多晶硅企业以中国多晶硅价格上涨为名,呼吁甚至逼迫我国放弃对美多晶硅的反倾销措施。
同时,国内业界也不免产生了“多晶硅价格波动可能引发光伏制造业成本上升”的担忧,但据记者多方采访,业界更为青睐的判断是:多晶硅价格的持续增长已明显乏力。究其原因,多晶硅供应十分充足。
长期监控多晶硅市场行情的中国有色金属行业协会硅业分会副秘书长马海天向记者表示,此次多晶硅价格的上涨,只能被称为“回调”,他就此向《证券日报》记者解释,“今年上半年国内光伏市场再度出现‘抢装潮’,这使得市场多晶硅需求持续旺盛;此外,此次价格回调,是建立在去年多晶硅价格大幅下滑,甚至一度刺穿全球一线企业生产成本的基础上的“。
“基于目前的供需关系,多晶硅价格持续增长已明显乏力。从目前价格波动的幅度来看,我反倒认为,此轮多晶硅价格回调,对下游光伏企业而言只是抹去了去年原料价格超跌后增加的利润点,并没有给企业增加多少成本负担,而且价格回归理性有利于全球一线多晶硅企业保有微利,从而维护国内乃至全球多晶硅市场的供需平衡,也是维护光伏全产业链的平稳发展。”马海天向记者补充说道。
“回调”基于去年的价格下滑
《证券日报》曾于2015年9月刊发《多晶硅加工贸易进口“限令”实施一周年光伏上下游业绩两重天》的文章,报道了去年一、二季度,光伏产业链中,制造电池片、组件等置身于产业中游的企业业绩,明显优于原料端的“怪现象”。同时,上述文章还记载了发生在2015年初,国内太阳能级多晶硅价格较2014年时累计跌幅达到到了21.37%的数据。2015年多晶硅交易价格跌至最低10万元/吨的低谷,基本到了全球第一梯队的成本。这次近20%的回弹,也刚好是对此前价格超跌的修复。
彼时,业界断定,正是多晶硅价格的大幅下跌,引发了光伏上游(原料端)的亏损,以及中、下游毛利的相对增长。
不过,当初的多晶硅价格下滑,尤其是国内太阳能级多晶硅价格的大幅下滑,似乎并不纯粹取决于市场,其中,政策的影响占据了不小的权重。
中国有色金属协会副会长、硅业分会会长赵家生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全球多晶硅产能、供给主要集中在中国、德国、美国、韩国四国。但随着全球光伏市场格局的变化,囿于欧盟、美国、韩国自身多晶硅产能消化能力的下降,以及中国跃升为世界第一大光伏制造国等原因,德、美、韩多晶硅产能则愈法依赖中国市场,此外还少量出口至我国台湾及东南亚市场”。
但在国内,巨大的市场推动了中国本土多晶硅企业的持续成长,随着技术、规模的不断提升,以至2011年时,中国跃升为全球多晶硅生产第一大国,且在此后几年,中国多晶硅产能持续以每年30%左右比例增长,2015年达到了近17万吨。未来,保利协鑫会有2.5万吨新一代硅烷流化床技术产业化项目,加上特变电工、大全新能源等主要中国多晶硅企业,近两三年会释放5万吨-10万吨低成本高品质的多晶硅新产能。
中国多晶硅产业的成长,被德、美、韩多晶硅产业视为利益的绊脚石,在海外多晶硅需求低迷的背景下,德、美、韩率先降价对华出口。“他们的倾销,逐月带低了多晶硅价格,最终导致整个2015年,在全球光伏运用加大,引爆光伏全产业链盈利恢复性增长的情况下,唯独多晶硅出现了全球性行业亏损。”马海天对记者表示。
多晶硅龙头企业保利协鑫是全球最大规模,最低成本的多晶硅企业,2015年多晶硅产量达到7.5万吨的历史纪录。但即便如此,保利协鑫副总裁吕锦标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仍表示,“价格杀的太低了,只有中国大量用多晶硅,国外这么多多晶硅没处消化,再低的价格他都得往中国销。现在光做多晶硅这一块,技术再好,成本再低都挣不到钱。我们2015年多晶硅这一块没挣什么钱,要是没有15个吉瓦的硅片,20多亿元的利润从何而来?”
2015年多晶硅进口不降反增
针对倾销,2014年1月份,我国实施了“对美国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征收53.3%-57%反倾销税”、“对韩国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征收2.4%-48.7%反倾销税”,以及2014年5月1日对自欧盟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采取贸易救济措施(后与德国瓦克达成价格承诺协议)。
此后,鉴于2014年1月份-8月份我国加工贸易项下多晶硅进口出现激增,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决定自2014年9月1日起暂停太阳能级多晶硅加工贸易进口业务申请的受理(58号文)。彼时,这一系列举措的出台基于各方倾销行为对中国太阳能级多晶硅产业造成的实质损害,同时,其还被业界视作我国与美国就其对华光伏产业实施“双反”进行谈判的“筹码”。
但在“58号文”发布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政策本应发挥的效力并未充分显现,而直至今日,上述相关反倾销措施以及“58号文”也丝毫没有减少我国进口多晶硅的总量。
“以往我国每年进口多晶硅10万吨左右,其中来自美国的仅2万吨左右。但2015年,美国多晶硅则采取了通过绕道我国台湾、转移产能至韩国等手段以规避双反。且由于多晶硅价格的大幅下降,甚至还有大量美国多晶硅虚报金属硅走私通关,种种因素叠加,在我国对美多晶硅实施反倾销、以‘58号文’封堵加工贸易进口多晶硅的背景下,美国实际出口到中国的多晶硅总量不降反增涨到3万多吨,增长幅度高达30%。在美国之外,韩国多晶硅反倾销税率低至2.4%,使得韩国2015年进入中国的多晶硅反而增加了2万吨。德国价格承诺不受影响,进口中国也略有增加。”马海天表示。
最终,2015年中国进口多晶硅总量达到了11.6万吨。与此同时,在国内新增产能超4万吨的基础上,我国2015年生产多晶硅总量达到了近17万吨。投放中国市场的多晶硅高达28万吨,足够近60吉瓦电池用料。
据记者了解,国内近17万吨的产量,便足以供应近35吉瓦电池组件用料。而2015年中国产光伏电池组件40多吉瓦,从中国本土原料供应比例看,国内原料自给率已经高达87.5%。而实际上,中国产光伏产品在国内的安装量不足20吉瓦,其余超过50%出口。与此相对应,“11.6万吨的进口多晶硅中,大部分只是加工成硅片之后就出口。这些进出口主要通过加工贸易实现免税,在加工贸易被‘58号文’停止后,则通过中国的保税区政策也能达到免税进出的目的。“在马海天看来,”这种情况首先是无法遏制国外多晶硅的对华倾销,其次,仅加工成硅片就出口,实现的产品附加值严重不足”。
“总而言之,在国内产能供应充足,甚至加上海外进口供大于求的基础上,我们判断最近的价格回调,是具有需求持续旺盛支撑的。且多晶硅在2015年下半年超跌的低谷中回弹,能让一流的多晶硅企业止亏为盈,有利于光伏产业链整体健康发展。”马海天认为,“但从全球多晶硅企业的供应能力,特别是占比超过60%的中国多晶硅企业的支撑,以及整体技术进步促进品质提升,成本下降的步伐从没有停止等来看,多晶硅不可能涨价,不可能回到暴利时代,甚至高利润都不可能”。
而对于美国多晶硅企业的借机炒作,业界认为,这恰恰说明我国对美多晶硅实施的反倾销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