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此前发文显示,作为新兴工业大省,安徽拥有近6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1.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十大新兴产业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越来越多的科创型企业被资本市场发现和加持赋能。
其中合肥平均每天诞生5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每周新增1.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每月诞生1家上市公司。
记者注意到,截至2023年12月31日,安徽省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为18875.93亿元,约占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的2.15%;安徽省A股上市公司市值排名前10的公司基本保持稳定,市值破千亿的公司有4家,分别为阳光电源、古井贡酒、海螺水泥和科大讯飞,市值分别为1300.84亿元、1230.58亿元、1195.52亿元和1074.02亿元。
新能源汽车产量超86万辆
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安徽过去一年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上取得重要进展,其中汽车产量达249.1万辆,增长48.1%;新能源汽车产量86.8万辆,增长60.5%。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1月18日,国务院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金贤东表示,2023年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位。
据了解,2023年,安徽聚力打造汽车“首位产业”,出台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政策举措,全面展开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布局,大众新能源汽车研发创新中心落户合肥,开放型汽车生态实验室组建运行,全省统一充换电综合服务平台建成使用。
一位新能源汽车行业分析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目前安徽新能源汽车在国内知名度与日俱增,除了过去的江淮、奇瑞等本土势力的突破,新势力蔚来、合肥比亚迪基地、大众安徽等生产基地在过去一年中也相继诞生多批新能源汽车产品上市或在全球预售。
财联社记者了解到,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各个环节,仅在省会合肥就已拥有国轩高科、大众(安徽)新能源、比亚迪、中创新航等动力电池企业,更是集聚了贝特瑞、珠海赛纬、星源材料、科大国创等一大批产业链企业,已形成涵盖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铜箔、电池外壳、pack模组、电芯的完整产业链。
光伏制造业营收全国第三
此外,2023年,安徽光伏制造业实现营收超2900亿元、升至全国第3位。实际上早在2023年前三季度,安徽全省光伏制造业实现收入就已迈上千亿台阶,实现营收2101.9亿元,同比增长79%,超过了2022年全年规模。
财联社记者了解到,2019-2022年,安徽全省光伏制造业年营业收入分别实现406.6亿元、648亿元、882.8亿元、1954.9亿元,年均增长超60%,如今全年成绩单出炉,光伏产业“创收”再次实现了新的跨越,较去年新增营收增量近千亿。
目前安徽已形成从硅片、电池片、组件及配套,到逆变器、储能、系统集成及应用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汇聚光伏上下游企业超过150家。各类龙头企业包括阳光电源、合肥晶澳、滁州隆基、滁州晶科、合肥通威、东方日升、安徽晶科等。其中本地上市公司包括阳光电源、皖能电力、鸿路钢构、凯盛科技、鑫铂股份、华塑股份等等。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安徽省此前发文称要支持合肥、滁州、蚌埠、六安、芜湖、宣城等市结合地方实际,差异化布局光伏玻璃、电池、组件、逆变器等光伏产业链重点环节,加快构建形成区域集聚、优势互补、配套协同的光伏产业发展格局。
目前,例如,合肥逆变器企业阳光电源起步,向前端的光伏玻璃、电池片、组件,后端的储能电池、系统集成等双向延伸,吸引晶科等外来重点企业相继落户,滁州市已构建起硅片、电池片、组件、光伏玻璃、边框、封装胶膜、焊带、背板等日趋完整的垂直一体化产业链条。此外,蚌埠的光伏玻璃、电池、组件;宣城的薄膜电池、光伏组件(异质结)也都相继落地开花。
根据安徽此前出台的《关于强化创新引领推动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力争全省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超5000亿元;到2027年,力争营业收入超7500亿元,培育1—2家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成为我省重要支柱产业。”